当前位置:国际交流

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组织专家学者参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8届会议

2023-01-19

  2021年9月13日至10月11日,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8届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。会议期间,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组织多名专家学者在会上视频发言,介绍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成就和中国各界为保护和促进人权所作贡献,揭露极少数国家“假人权、真干涉”的虚伪面目,倡导和平、发展、公平、正义、民主、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。
 
与民主公平国际秩序问题独立专家互动对话的发言
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门立军
2021年9月20日
  疫情使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,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。塞瓦尼亚纳先生认为,坚持多边主义是应对疫情等全球性挑战的唯一途径,我们深表赞同。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的:“多边主义践行得好一点,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就会解决得好一点。”令人遗憾的是,有些国家奉行疫苗民族主义,实施单边强制措施,破坏了国际抗疫合作,违背了国际人权义务,侵害了相关国家人民的生命权、健康权等基本人权。
  面对种种干扰破坏民主公平国际秩序的行径,作为中国民间组织,我们呼吁,全球事务应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。在人权问题上,我们要讲民主,各国间应平等尊重、开放包容、友好协商,谁也不能将自己的主张强加于人。我们还要讲公平,应以合作方式实现互利共赢,使各国人民共享平等尊严、共享发展成果、共享安全保障。
如塞瓦尼亚纳先生指出的,民间社会是参与全球治理至关重要的行为体。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,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与友谊。我们真诚期待与全球伙伴开展交流合作,沟通民心、增信释疑、互学互鉴,共促人权保障。
 
在人权理事会第48届会议议题四一般性辩论中的发言
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钱锦宇
2021年9月27日
  就在去年,2020年3月,中国、法国、俄罗斯、英国、美国外长联合发布了关于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》的联合声明,重申了上述国家对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》的支持,以及对条约各项义务的坚定承诺,表达了对维护和加强条约机制的共同意愿。
  然而,一年多时间刚过去,美国、英国、澳大利亚就宣布建立三边安全伙伴关系,开展核潜艇合作,向无核武器国家澳大利亚出口高度敏感的核潜艇技术,对其发展军用核技术进行公然的扶持。这一举动,无疑是对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》精神的违背和践踏。
  众所周知,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》的宗旨,是通过防止核武器扩散、推动核裁军与和平利用核能与核材料,来促进和捍卫全人类的生存权、和平权与发展权。但是,美国、英国、澳大利亚的核潜艇合作项目,不仅不利于南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发展,反而会在客观上引发周边国家的疑虑、恐慌甚至是军备竞赛,对南太平洋地区的和平权与发展权造成结构性威胁。
 
 与土著人权利专家机制互动对话的发言
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贾春阳
2021年9月28日
  众所周知,欧洲人到达北美后,很快就开始大规模驱逐和屠杀土著人民。美国建国后,继续对原住民进行驱赶、杀戮,或是强制同化。结果,美国境内的印第安人口从15世纪末的500万骤减至20世纪初的25万。同时,美国还通过开设寄宿学校方式对印第安人进行强制同化。这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多达4万名印第安人儿童的死亡。时至今日,美洲原住民仍未获得与白人同等的经济、社会和政治权利,仍然处境艰难,从而成为“被遗忘的人”。
  因此,我希望美国能够正式承认其针对美洲原住民的种族灭绝政策。并建议国际社会组建独立调查组,调查美洲原住民遭受的种族灭绝和他们目前面临的种族歧视。 
 
在与人权理事会咨询委员会对话会上的发言
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王江
2021年9月30日
  中国作为恐怖主义受害国,对恐怖主义对享有人权的不利影响有深刻的理解。中国坚持在联合国框架下履行相应的国家义务,并在法治框架下开展反恐工作。为有效反恐与保护人权,中国拒绝双重标准,亦不把恐怖主义与特定国家、民族和宗教挂钩。
  值得注意的是,在过去20年国际反恐实践中,一些国家利用了国际社会缺乏恐怖主义普遍定义的客观事实。在其执法与情报部门面对本国公民时,为规避其国内法律风险,而遵守一套标准。在面对外国公民,或在境外采取行动时又采用另一套标准,这使得“代理监禁”、 “强化审讯”、虐待囚犯等事件一再出现。这不仅在反恐层面制造了双重标准,也使得相应的人权保护出现双重标准。因此,我建议应尽快拟定并通过一个关于恐怖主义的普遍定义,并使其根据国际法具有相应的法律约束力,这无论在有效反恐与保护人权邻域都至关重要。
 
在人权理事会第48届会议议题八一般性辩论中的发言
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 唐颖侠
2021年10月4日
  根据《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》,一切人权均为普遍、不可分割、相互依存、相互联系。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。
  首先,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保障生存权为基础。生存是人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,也是实现所有人权的前提。消除绝对贫困、解决温饱问题,为人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中国提前10年实现《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》减贫目标,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  其次,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各类人权的全面协调发展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物质文明、政治文明、精神文明、社会文明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人民为目标,中国人权事业发展也坚持各类人权相互依赖、不可分割,全面协调推行公民政治权利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。
  第三,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人权的平等实现。对于在社会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,如农民、妇女儿童老年人、少数民族、残疾人等特定群体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实现。
 
在人权理事会第48届会议议题九一般性辩论中的发言
暨南大学教授 郑亮
2021年10月5日
 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,消除一切形式的种族主义、仇外心理和种族歧视。中国以《德班宣言和行动纲领》为旗帜,坚定不移地在国际国内社会开展人权保护实践,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:坚持人人平等的人权精神,促进人类大团结;消除种族主义和仇外心理,倡导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发展、共同繁荣。 
  中国和各方积极推动消除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的进程。在国际社会,中国作为联合国创始国参与起草《世界人权宣言》。此外,中国派代表参与起草《在民族或族裔、宗教和语言上属于少数群体的人的权利宣言》等国际人权文件,践行《德班宣言和行动纲领》。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,56个民族和睦相处。中国将“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,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”写入国家宪法,通过制定《国家人权行动计划》,将人权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。中国政府保障各族人民平等权利,促进各民族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事业全面发展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理念,倡导建设和平发展、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。此外,中国提出了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旨在加强同各国在经济、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,推动全人类共同繁荣。
  今年9月,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表示,“中国主张加强不同种族、不同文化的对话交流,摒弃基于种族、肤色、语言的傲慢和偏见,培育尊重、包容和平等的文化,努力打造免于歧视的社会环境。”事实上,2000多年前,中国儒家“仁爱平等”和“天下大同”的人权理念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。今后,中国将始终坚定支持国际社会消除种族主义、建设人人平等世界的伟大事业,继续以《德班宣言和行动纲领》为指引,积极开展人权保障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