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公益事业>公益活动

内蒙古科右中旗:披上生态的“绿毯子” 牵住产业的“牛鼻子”

2020-09-01 乌娅娜 中新网

图为正在喂牛的白吉林白乙拉。 乌娅娜 摄
 
  中新网兴安盟9月1日电 题:内蒙古科右中旗:披上生态的“绿毯子”牵住产业的“牛鼻子”
 
  中新网记者乌娅娜
 
  “以前刮沙尘暴的时候,看不清迎面走来的路人,出门回家衣兜里都是沙子。”76岁的包草卜道老人回忆道。
 
  站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(乡镇)哈吐布其嘎查(村)的沙棘林中,绿色植被像地毯一样望不到边,几乎看不到裸露在外的沙地,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包草卜道老人描述的那般黄沙漫天。
 
图为哈吐布其嘎查农牧民的新居。 乌娅娜 摄
  科右中旗地处科尔沁沙地北端,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日趋严重,尤其是巴彦茫哈苏木。恶劣的生态环境造成当地极度贫困,贫困又造成环境加剧恶化,生存与生态陷入恶性循环。
 
  布仁特古斯是哈吐布其嘎查的嘎查达(村主任),他告诉记者:“我们这里是蒙古族聚集区,农牧民们主要的生活来源就是发展畜牧业,盐碱地上也只能种植一些牲畜的草料,农牧民们散养着的羊把本就贫瘠的土地里的草根都刨着吃了,环境越来越差,生活没个奔头。”
 
  意识到改变生态才能改变生活后,当地出台了一系列治理措施。
 
图为沙棘经济林。 乌娅娜 摄
  据公开资料显示,从2016年开始,禁牧、禁垦、禁伐的“三禁”工作在科右中旗全力推进,“三北”防护林、沙地治理、退耕退牧、还林还草、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深入实施。短短几年,沙地有效治理比例近90%。
 
  与此同时,作为科右中旗的定点帮扶单位--中宣部决定将生态扶贫作为主要措施之一,为此,中宣部全体干部职工为科右中旗捐款,用于哈吐布其嘎查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项目,开展沙棘经济示范林试点,2019年4月完成栽植沙棘1500亩。7万株沙棘树不仅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,金灿灿的沙棘果实也将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。
 
  生态变好了,农牧民的生产方式也随之转变。
 
  布仁特古斯介绍说:“禁牧之后更适合养牛,牛圈养起来不仅保护了草场,近年来连续增长的牛价也比养羊更合适。”
 
  作为“稳羊增牛”的带头人,2018年,布仁特古斯把100多只羊都卖了,从用5万元买的6头牛起步,今年就新建了100多平米的新房。
 
  为了进一步鼓励农牧民多养牛,当地政府还出资补贴农牧民买牛。
 
  巴彦茫哈苏木副苏木长胡日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“一户3口之家第一年买3头牛,政府每头补贴1万元,第二年再买3头,政府每头补贴5000元,两年下来相当于政府给农牧民家送牛养,这就大大降低了养牛的成本。”
 
  记者了解到,科右中旗按照“做牛文章”的战略定位和目标,在中宣部的帮助推动下,引进了大型肉牛养殖交易深加工企业,通过有效整合项目资金、扶持肉牛养殖合作社、贯彻肉牛养殖政策等积极发展当地肉牛产业。
 
  当地牧民白吉林白乙拉想都没想过在自己54岁这年过上了不愁吃穿的生活。“我在沙棘林里当护林员每年有1万元收入,爱人是‘村民刺绣车间’的绣娘,每年也有1万元的收入,再加上养的11头牛,不仅还清了之前供孩子上学欠的债,5口人生活还绰绰有余。2017年更是从土坯房里搬进了政府新建的砖瓦房,忍不住想喝两口酒庆祝这幸福的日子。”
 
  在哈吐布其嘎查村委会的走廊里,有一面挂满村民笑脸的照片墙。布仁特古斯笑着说:“如今生态好了,大家也都过上了‘牛日子’,生活越来越有盼头。”